师资力量雄厚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78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7人,拥有全国模范教师、长江学者、楚天学者、百人计划、黄鹤英才等名师,6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及教学团队。
▲二级教授 刘继延老师
▲二级教授 胡思泉老师
▲“楚天学者”刘志宏老师
▲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万晓波老师团队
▲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阳仁强老师
▲“楚天学子”王洪波老师
学科优势明显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优势明显。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环境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五个本科专业,拥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及湖北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为湖北省教育厅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3年获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5年获批湖北省教育厅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学 科 介 绍
化学工程与技术
本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之一,2017年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是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特色学科),2015年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为主干学科获批“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湖北省“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群。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排名进入全国前60%。
本学科紧密围绕湖北省及武汉市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了光电化学材料绿色化学工艺、新能源化学与应用、催化材料与技术、化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等特色交叉研究方向,部分研究方向已在国内形成一定影响力。
师资力量:本学科现有教师46人,其中硕士生导师44人、博士生导师3人,拥有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拥有湖北省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中青年优秀科技团队3个,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核心、学历学位较高、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
科研平台:本学科拥有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江汉大学华烁产学研一体化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省研究生工作站、中石化, 武汉分公司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等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及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支撑条件。
科研成果:近五年,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制定国家和化工行业标准6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为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长飞光纤、武汉石化、华烁科技等企业提供了科技服务及人才培训等,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鲜明特色。
国际化培养:本学科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加拿大皇家科学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施了一系列国际化项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主要依托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两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开展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是江汉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双一流建设的强力支撑学科。
科研平台:拥有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湖北省优势学科群、武汉市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及校功能材料与污染控制化学优势培育学科群;拥有化工实践与创新湖北省重点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湖北省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化学环境工程研发推广中心、武汉市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及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拥有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新兴战略性本科专业。学科实验室总面积达3800平米,仪器设备总值达5470万元。
师资力量: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3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
科研成果:目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2项,年科研经费500万元,研究方向为:
1.功能材料,以特种阻燃耐热高分子材料、分离吸附功能材料、配位催化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光电磁性材料等功能材料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应用等。
2.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聚焦于薄膜表面态调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利用亚微米、纳米结构的薄膜制造各种功能器件,并采用和频光谱技术非破坏性原位研究表面与界面的结构、化学组分、分子取向、选择性吸附等。
3.材料加工工程,主要聚焦于超细晶材料的大塑性变形制备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为我校“国内一流学科培育学科”,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及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主要依托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与健康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环境及健康危害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江汉大学院士工作站、赛默飞世尔科技共建环境与健康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环境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研平台及产学研基地,已形成了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环境污染化学、环境毒理与健康等3个稳定的特色研究方向,在湖北省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师资力量:本学科拥有一支科研及教学水平较高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专职队伍共31人,正高级职称13人,博士28人(占90.3%),硕士生导师26人。 专职队伍中拥有湖北省中青年优秀科技团队1个、省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湖北省楚天学子1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1人;兼职队伍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院士领衔的海外特聘教授和国内知名专家组成,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青年千人计划1名,万人计划获得者3名。
科研成果:近五年,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现有2500平米的的科研实验室,可独立开展颗粒物污染控制、有害气体净化、环境污染化学、环境毒理、环境分析化学等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
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签署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合作协议,已聘请校外杰出研究生导师22名,包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6名,海外知名大学教授4名,企业导师2名,旨在加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实践创新平台丰富
学院实践创新平台丰富。拥有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学科及教学平台及18个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
▲激光粒度拉曼光谱仪(英国Renishaw inVia)
▲多晶X-射线衍射仪(荷兰帕那科)
▲超高分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日本日立SU8010)
▲400兆核磁共振波谱仪(布鲁克AVANCE 400)
国际交流气氛浓厚
学院国际交流气氛浓厚。与加拿大、美国等多家国际知名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定期派出老师及学生赴国外学习访问。每年有近20名同学参加赴国外(境外)交流学习。2015年,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与西安大略大学超分子化学实验室合作成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并引进James Wisner教授作为江汉大学特聘教授,Wisner教授的学生和助研Iamica Janic Linares Mendez也受聘为实验室博士后人员,并签订了长期合同。2017年,双方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环境友好光电材料化学’课题创新训练和研究方法与技能培训”交流学习科研项目。王洪波带队,彭莎、朱阳倩、童枫、谢培栋四名同学组队一同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完成此次交流学习。
▲西安大略大学交流
▲西安大略大学化学系建筑
▲西安大略大学 课题组合影
▲西安大略大学学习 课题组汇报
科研丰富多彩
学生课外科研丰富多彩,成果丰硕。学生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奖助政策
建立健全了江汉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较好的改善了研究生学习生活条件,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设立的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各类单项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和科研创新成果奖;助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助学金、市政府助学金、学校助学金、“三助一辅”岗位津贴、特殊困难补助等;此外鼓励企事业单位来校设立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如武商励志奖学金等。
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分别按照《江汉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江校研〔2013〕9号)、《江汉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江校研〔2014〕5号)分配名额、进行评定。国家助学金按国家规定的6000元/年/人发放;为确保研究生完成学业,学校确定的学费标准为0.8万元/年/人,学业奖学金8000-12000元/年/人,本专业研究生覆盖面达100%;“三助”岗位津贴3000元/年/人发放。同时,学院根据《江汉大学研究生兼任助理岗位管理暂行办法》(江校研〔2015〕6号)并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实验室助管岗位,岗位津贴按4000元/年/人发放,覆盖面达100%。各研究生导师给学生提供200-1000元/年/人的导师科研津贴,经费从导师科研项目经费中支出,覆盖面达100%。
▲江汉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一览表
▲江汉大学研究生助学金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