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教育在线首页
考研喵App下载
在线客服 合作咨询
高校中心 > 广西医科大学 > 师资力量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11月,至今已有77年办学历史,是全国建校较早的医学院校之一。秉承着“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的办学传统、恪守着“厚德励志,博学弘医”的校训,坚定着希波克拉底的誓言,经过几代人呕心沥血的艰苦创业,现已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成为广西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研究、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的重要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高等医学学府和广西规模最大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摇篮。学校目前已囊括广西研究生教育的四个第一: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第一个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

  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同年开始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8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共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445人,硕士研究生5632人;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195人,硕士研究生2487人,实现了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已毕业硕士研究生3371人,博士研究生249人。此外,我校还积极拓展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使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广西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学员等招生形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教学司批准,我校目前具有十一种招生形式:全国统考硕士,1978~1992年我校只有这种形式招生;1984年起获博士授予单位,198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2年增加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研究生资格;1994年增加单独考试招收在职人员为硕士研究生资格;1996年获得硕士主要课程进修班招生资格;1997年增加开展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的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1998年批准获得“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批准获得地方性研究生班招生资格;2000年批准获得“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批准获得“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批准获得“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批准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经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批准,现有三个培养层次的研究生办学形式:博士—硕士—学士。

  学校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为培养研究生创造条件。一是学校优先经费投入,建设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平台,二是从多渠道加快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从2001年开始学校集中资金投入平台建设,累计投入数亿元建起设备一流的“三中心一基地”即“科学实验中心、标准实验动物中心、信息中心与临床医学基地”提供给研究生教育作为教学及科研平台。同时,还配备有设备先进的形态学实验室,生理机能实验室,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及计算机教室,教学综合楼、体育综合楼、临床教学楼、药学基础大楼、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等设施也一应齐全。学校还拥有广西最大的医学图书馆,藏书99万册,已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可以检索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上网查阅国内外有关图书文献信息。信息中心宽带网将学校和各附属单位及家庭联成校园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可进行校内外和国内外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无纸办公。学校已通过多渠道建成研究生培养基地17个,其中5所直属二级学院、3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6所联合培养单位,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年共开放床位数上万张。其中学校直属的第一附属医院和附属肿瘤医院开设病床数分别为2500张、522张。第一附属医院是广西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医院,年门诊量170余万人次,住院病人5万余人次,年手术3万余台次,拥有大批高精尖医疗教学设备,一直保持广西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领军地位。我校已充分利用起各研究生培养基地的临床资源,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基地,实现临床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有足够的病床和病种来源,使学生有充分的临床实践机会,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条件。

  学校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学校高度重视学位点建设,并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学校遵循从大局出发,按照发展规划的要求,分阶段建设,1981年,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4年,获得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儿科学,是广西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8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全国首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试点单位之一。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批,新增3个博士授权点:肿瘤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药理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外科学与内科学;3个硕士点:眼科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药物化学;2000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全国首批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试点单位之一。2005年我校有7个学科:儿科学、肿瘤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耳鼻咽喉科学;2001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为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广西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批,新增2个博士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耳鼻咽喉科学;5个硕士点:皮肤病与性病学、急诊医学、卫生毒理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2005年获得 4个一级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再新增3个博士点:内科学、外科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2007年我校基础医学、药理学申请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成功;2009年我校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培养单位和新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2010年我校增列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增生物学、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公共管理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我校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目前,学校现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硕士点覆盖率为94.29%;9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点覆盖率为25.7%。学校将不断努力创新,为赶全国一流水平,努力创建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把研究生教育与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结合起来狠抓实干,使得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结构日渐合理。研究生教育水平提高的前提是导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导师队伍质量的提高是研究生质量提高的关键,把好导师上岗入口关是第一步。1984年1月13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儿科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批准梁徐教授为博士导师;1990年11月20日,批准龙桂芳教授为博士导师;1995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不再审核博士导师,而改由学校学位委员会根据博士研究生招生情况审定博士导师,不再实行导师终身制。多年来,随着导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实行导师上岗制度,对导师遴选和上岗规定进行了多次修订,不断提高对导师的要求,使我校的导师队伍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我校实施“严格审核,重点培养,内选外聘,优化结构”的研究生导师人才发展战略,面向校内外、国内外开放式遴选研究生导师,使得研究生导师及学科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日趋合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力量。目前,我校拥有学术型博士生导师91人,专业型博士生导师45人,学术型硕士生导师434人,专业型硕士生导师447人,他们是广西临床医学人才小高地和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的重要组成人员。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也更为合理,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导师比例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导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获得的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逐年大幅上升,学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110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91项,其中“常见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申报专利30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478篇,其中,SCI收录62篇。学校教师主编、副主编及参编各类专著、教材36部。博士研究生论文《白细胞介素-5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实现了广西高校全国优秀论文“零”的突破,这是广西第一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也是目前唯一一篇。学校还主办有《广西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卫生部主管)以及《结直肠肛门病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专业期刊)3种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广西医科大学学报》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多次荣获国家和广西优秀期刊称号。



返 回顶 部

扫描二维码

访问移动端页面

返 回顶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