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2025年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计划(“通计划”)招生简章
上海科技大学-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2025年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计划(“通计划”)招生简章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通研院”)是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北京市科委推动成立的非营利性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在北京市、科技部、教育部共同扶持下,致力于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科技创新,聚力打造具备人类核心认知能力的通用智能体,是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有组织的科研,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通研院与上海科技大学本着强强联合、互利共赢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通计划”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计划,旨在贯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以重大任务和目标为导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新机制,培养通用人工智能领军人才。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科领域内拥有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独立自主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把握世界人工智能科技发展趋势,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催生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优秀青年人才。二、招生计划及培养方式上海科技大学-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拟依托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招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录取类别为全日制,就业方式为非定向,基本学制3年,学籍在上海科技大学,具体遵守上海科技大学学籍管理规定,并由上海科技大学按相关规定转接人事档案、组织关系等。“通计划”联合培养专项采取“双导师制”,由通研院导师与校内导师对专项录取的博士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通计划”联合培养采用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在上海科技大学进行。学生在参与科研实践前,须完成上海科技大学相关学科培养方案中所列的必修课程,修满所要
求的学分,并达到学校的考核标准。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主要在北京通研院完成,由通研院导师联合校内导师主要培养。“通计划”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科研实践方向及学位论文选题须依据通研院的科研任务布局,并取得校内导师及通研院导师双方认可。校内导师和通研院导师共同参与学生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环节,论文达到上海科技大学本专业博士生毕业标准,方可按照学校和相关学院的有关规定申请答辩。通过论文答辩,经上海科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达到培养目标的学生,将颁发上海科技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下表为“通计划”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计划2025年拟外招的招生学科、方向及双方导师信息(“通计划”为专项计划单列,名额数量以教育部最终下达为准)。三、选拔方式2025年“通计划”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计划拟通过直博、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方式招生。四、申请条件符合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2025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及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规定的报考条件。五、申请程序1、网上报名考生在报考前务必与通研院导师和高校导师沟通招生需求,并在妥善沟通后通过上 海 科 技 大 学研 究 生 招 生 报 名 系统 进 行 注 册 并 登 录报 名 , 链 接 :招生学院招生专业及代码校内导师研究方向联系方式(邮箱)通研院导师研究方向联系方式(邮箱)肖晨曦机器人触觉与物体操作、遥操作与人机交互、运动规划与控制xiaochx@shanghaitech.edu.cn焦子元机器人,任务和运动规划,移动操作jiaoziyuan@bigai.ai汪婧雅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wangjingya@shanghaitech.edu.cn贾宝雄世界模型学习,视觉与语言理解,行为、视频理解与预测,三维场景理解与表征学习,视觉机器人jiabaoxiong@bigai.ai赵登吉人工智能,多智能体系统,算法博弈论,机制设计,AIAgentszhaodj@shanghaitech.edu.cn封雪演化博弈、价值学习fengxue@bigai.ai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